论统一战线主题内容的发展演变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时间:2011-11-29
    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战略的一部分,它关乎社会力量的整合,是党团结力量、调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重要途径。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遵循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开展工作。由于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就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时期四个阶段来分析统一战线主题的发展演变,尝试从中找出统一战线发展的规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联合与革命

  统一战线是党的联合战略,历来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为:联合与革命。

  第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构成和发展看,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反帝反封的革命大旗,联合各革命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大买办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1]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1年7月—1927年7月)。它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组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具有反帝反封的革命内容。在民族问题上,《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主问题上,《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而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在民生问题上,《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在实质上触及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第二阶段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变为对抗,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工人、农民运动走向低潮。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统一战线,使这个战线中只剩下工人阶级、劳动农民和贫苦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展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提出党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革命,必须把着眼处转向发动工农,并对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进行了专门论述,同时还指出:“党应当要明白以后还是要与国民党联合,但是要与国民党的左派联合;与他们的下层群众,与他们劳动群众的党员,与他们的下层组织联合。”“所谓左派联盟,实是与革命小资产阶级联盟”,不包括小资产阶级的上层。[2]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实际上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它包括: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第三阶段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1945年8月)。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国家、民族存亡的根本利益,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的统一战线包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以及除汉奸、投降派以外的地主家阶级和亲英美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广泛联盟。这次国共合作,是双方各有政权、军队的合作,是具有广泛民族性、曲折复杂性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有共同的民族敌人,又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第四阶段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8月—1949年9月)。这个阶段的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广泛联盟。[3]其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第二,从党的领导人对统一战线的论述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联合与革命。1922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共产党为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应“联合一切革新党派和团体,组织民主联合战线”。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构成和方式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4]1947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表宣言,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随后,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结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这就是说,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5]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联合与革命,即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联合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团结与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党的任务的变化。此时的共产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统一战线也相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主要任务是争取或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奋斗。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为:团结与改造。

  第一,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阶级关系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已确立并成为国家的执政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内民族关系已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助的关系;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这一社会阶级,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原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这一社会阶级,广大农民真正从经济上做了主人。这表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其主题不再是联合与革命,而是团结与改造。所谓团结就是“依靠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巩固团结。”它不同于新民主主义时期“联合”的地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阶级压迫的废除。过去的“联合”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现在的“团结”是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巩固团结。所谓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不同于革命的地方在于,“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6],而不是武装斗争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二,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看,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地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显然,社会主义改造对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国家工业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因此,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体现为团结与改造。从实际工作看,统一战线围绕团结与改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时任中央统战部长的李维汉提出,不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工商业,而且要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其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1953年6月25日至7月22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和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和部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李维汉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整个过渡时期的根本问题之一,各级统战部门应当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参加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变革。人民政协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之后继续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它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供了坚实政治基础。它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能从较多方面并较集中地对上述代表人物和民主党派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并经过他们去影响其联系的群众。

  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爱国与建设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情况下召开的重要意义的大会。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所作报告也指出:“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7]这说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据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和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统一战线的主题应当是处理、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经验不足,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导致1957年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一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统一战线也被严重摧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曲折,没有形成正确的统一战线的主题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据这个阶段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和党的中心工作,我们将统一战线的主题概括为爱国与建设。

  第一,从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看,“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的资本家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少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各民主党派,“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8]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由于阶级、党派关系、民族关系的变化,统一战线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变化表明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即统一战线不再具有阶级联盟的性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这里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明确地称为“爱国统一战线”,毅然放弃了延称多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传统提法。新提法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联合、大团结的基本精神,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限制,都可以、都能够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从而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

  第二,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辞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2年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题:和谐与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新世纪新阶段,尽管这一社会阶段的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依据这些特征,着眼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或形成了新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主要体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与之相适应,统一战线的主题内容也主要体现为和谐与发展。

  第一,从新世纪新阶段影响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因素看,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统一战线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矛盾和问题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到统一战线内部关系上,就是要促进统一战线中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因为,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其内部团结、和谐是社会整合的基础;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发展、合作共赢,其价值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9]

  第二,从新世纪新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当前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此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等。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在发展问题上既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又遇到新的更大挑战,为此,要有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提出并形成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看,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0]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工作,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45页。

  [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79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213页。

  [4]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04页。

  [5]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313页。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7]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3—214页。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5—186页。

  [9] 李俊、蔡宇宏:《统一战线制度在现有政治资源中的功能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4页。

  (作者:蔡宇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教授;李俊,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