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学苑/学习园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针对性与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针对性与历史意义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间:2011-12-2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上世纪初,中国最早的共产党人,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等结合起来,才形成了推动中国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正确理论,指导我们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变革制约发展进步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事实证明,文化对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许多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问题还表现得比较严重。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热切愿望,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一致的现象。一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人、一些领域出现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责任感与公德意识弱化等倾向。广受社会关注的“小悦悦事件”、消费行业的造假现象、医疗领域的冷漠、不负责任、金钱至上,以及腐败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引发了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不团结,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党的信任,以及经济建设等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开放的扩大,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手段、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自由。特别是网络的兴盛,使人们的交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交互汇集,各种思想自由表达,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并加以解决的一面。每个人的具体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人们往往容易选择那些更符合个人愿望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鱼龙混杂、正反相交,不一定能够反映社会的本质,如何选择辨别十分困难。这种现象无疑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是受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图谋的影响,人们在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方法的同时,对西方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文化渗透失去了辨别警惕。以为他们宣扬的都是金科玉律,而不知道他们是否也遵循这些价值观,也不清楚这些价值观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更不了解作为扼制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迷人的所谓“普世价值”背后,隐藏了多么险恶的用心。从而出现了盲目追随、言必西方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加大力气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使正确的价值观得到弘扬,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通过六十多年的改革、建设,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这种进步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但是,任何发展与进步都不能回避这一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如在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发展方式还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浪费还很严重;粗放式经营、没有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GDP综合症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还非常明显。人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不匹配,社会分配不合理,事关民生的社会事业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提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权益、发展、幸福为出发点,而不是以GDP为出发点;全面协调发展,就是既要经济得到发展,也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实现发展,既要东部沿海地区得到发展,也要中西部地区得到发展,传统产业要得到发展,新兴产业也必须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重视当下的发展,更要关注未来的发展。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文化领域事关重大。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以解决温饱问题,同时,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实现从生存———主要是物质的,到生活———物质与精神并重的转变。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更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只有物质生活的较好满足、精神世界的健康丰富,才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同时,文化产品也有产业性的一面。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市场实现的可能性。事实上,市场是实现文化产品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没有好的市场占有率,就不可能有大的受众面。作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文化产业在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实现文化资源的循环使用、形成新的增长点、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升区域的文化影响力、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从某种意义看,文化产业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是继传统产业之后出现的新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品质出众,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特别突出。

  三、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衡量国家的综合实力,除经济、政治、军事等所谓可以“看得到”的硬实力外,由文化而生的软实力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甚至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硬实力的发展。如由于发展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成功与否;人们思想的解放程度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而人们的价值观更是制约了社会能否健康有效运行。要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使正确的价值观得以确立弘扬,和谐、优化、低成本、有效的社会运行体系得以形成,人们的精神更加奋发、进取。文化软实力在相当的程度上也体现出国家与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良好的文化环境,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方式取得发展,有效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丰富人们的想象力,鼓励全社会去探索、发现、创造,形成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社会氛围。同时,一个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必然有代表自己或时代的文化标志,不仅在经济上对人类的进步有巨大的贡献,在文化上也具有同样重要的贡献。以欧洲言,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但其先导是文化上的反思与变革,是随着启蒙运动的蓬勃开展,一大批接受了人类先进文化的智者在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创造。美国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及军事的强大,同样也伴随着文化的强大。除其思想上的影响外,其宣扬“美国精神”的文化产品占有了全球最大的市场,吸引了最多的观众。以中国而言,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至少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也做出了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贡献。如汉时中国发明的铁犁改变了人类农业生产的方式;宋时的活字印刷使人类思想可以通过书籍传播,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特别是直接改变了基督教神职人员对宗教的垄断,促进了至少是欧洲的思想大解放。启蒙运动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即是欧洲的知识界、政界,以及生活领域对东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借鉴。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中国在经过了近二百年的落后、屈辱,以及艰苦的求索、奋斗之后,终于走上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那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也必须有更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与制约了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发展速度前所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人们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文化资源已经难以解决人类遇到的一系列急迫问题,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有效性。我们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要清醒应对,在文化领域也决不能妄自菲薄,必须通过努力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文化,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掌握国际文化交流的主动权。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不能没有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依赖、竞争、交流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全球性的交流、竞争、发展中,文化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只有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目前的问题是,西方国家不仅凭借其在经济、军事领域的优势,掌握着制定国际竞争规则、左右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这使本应各民族、国家平等竞争、自主发展的世界被扭曲为体现发达国家利益的现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话语权、文化影响力也成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有力武器,成为干预其他国家的标榜着文明、正确遮羞布的“文化理由”。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以“民主”、“自由”、“人权”等抽象的概念来作为其发动经济攻势、进行武装干涉的开道车。因此,必须通过文化的发展提升我们价值观的影响力,增强我们的话语权。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中国人民所秉持的价值观已经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和谐、对话、和平、合作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但是,局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另一方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入超国家。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非常薄弱,市场占有率还非常低。一方面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非常方便地看到进口的国外文化产品。在版权贸易方面,我们的逆差还非常大。在电影票房收益中,最突出的是美国进口大片。为了占有中国的市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如何占有中国市场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包括在电影中使用中国因素,采用中国文化资源拍摄电影,与中国文化机构合作等。这将在丰富我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使西方的价值观得到很好的传播,并产生重要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量还很小,被其他国家民众接受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的价值观得不到更好的宣传。这种由于文化交流的失衡带来的价值观的失衡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我们文化产品的入超,使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了解发生了隔膜、偏差。它们或者不了解中国,或者了解的是曾经的中国、被扭曲了的中国。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流合作。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文化建设,增强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的优势,在扩大殖民地的同时,输出其文化,甚至出现了以回避、抹杀、否认、扭曲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为能事的所谓“东方主义”。他们不仅把西方塑造成有史以来就非常优秀的民族,而且否认东方、包括中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贡献,甚至提出所谓的“终结论”,认为人类发展的最高、最理想形态是西方的社会形态。而一个落后的、停滞的、愚昧的东方,就应该跟在西方后面,唯命是从。这种“西方中心论”不仅完全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而且成为发达国家扼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杀手锏,成为文化殖民的重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重新回归真实的历史,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自强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社会力量的同时,创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必须创作生产出能够代表这一时代、体现人们精神愿望、有强大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必须在认真学习先进国家与地区与我有益文化的同时,向世界宣传中华文明及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我们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进程中,曾经创造了多么丰富、灿烂的文明,人类进步的方式、途径是多样的,文化的形态是多元的。在展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吸纳中华文化,进一步增强不同国家、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沟通,形成互惠、合作、共赢的交流机制与发展机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