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样本一

来源:参议处|时间:2010-12-24

监督“舆论监督”刻不容缓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来,舆论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拓展,正确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支持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环境不断优化,总之舆论监督作用是重大的。但是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利用舆论监督的特权,背离舆论监督原则,很多基层干部群众敢怒不敢言,舆论监督的权威性、针对性、实效性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借机找钱。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法制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利用新闻宣传找钱的机会很多。

首先是借“特权”找钱,媒体主动要宣传的情况很多。某市教委由于有了好的教育发展思路,主流媒体要求报道的接踵而来,有一天就接到四个不同媒体的电话,都是要收费的,每分钟报道一万元左右,而且对记者还要送上红包(省级媒体记者至少1000元,国家级至少3000元)。

其次是借“问题”之机找钱。有些小报记者戴着望远镜,放大镜找问题,一但发现问题就提出要曝光,不曝光就给钱私了。有时候给了钱同样曝光。今年暑假某校教师将学生打伤后,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下,赔付了学生的医药费,重庆的两家小报给予了曝光,中央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在成都看到报道后,本应回北京,但他们立即辗转重庆进行采访,学校给了记者每人3000元,记者答应不曝光,但一周后仍然曝光。据了解,重庆的多家小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给钱不曝光的交易非常普遍。

二是小题大作。在我国现实生活、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经常出现一些小的问题,有些媒体小题大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制造广告效应,本来是一件小事,有的媒体把它放大,而且做大文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进行报道。据说有的小报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广告效益。二是故意炒作。出于某种意图,炒作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受人指使。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政绩,指使记者大做文章,大树形象;一些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通过媒体大肆宣传,扩大单位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形象;一些私有企业业主,民营事业单位的法人为了自身利益,花钱买宣传等等。媒体上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经常发生。

为什么舆论监督会出现以上问题?关键是谁来监督“舆论监督”。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制定《新闻法》。至今我国尚无新闻法律法规。新闻媒体仍然享受党给予的特权。这是很不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怪胎”。依法监督“舆论监督”这是大势所趋,没有监督的“舆论监督”迟早都要出问题。

二、加强对新闻队伍的教育。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新闻媒体应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方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的要求,努力提高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把不遵守新闻纪律,职业道德不好的新闻记者,坚决清除新闻队伍。

三、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党管宣传,宣传部门对舆论监督的监管,是其本身的职责。建议宣传部门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对新闻报道失实并引起不良后果的,一旦发现核实,要严厉处罚,甚至取消其记者资格。

作者:

责任编辑:陈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