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形势下改进宣传工作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崟|时间:2014-02-08

鼓与呼,在加强思想引领中凝聚改革共识

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后,我们面临的矛盾会更多,人民群众的期待也会更高。各种诉求、思潮将会蜂拥而至,为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工作实践中要突出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三类人群,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宣讲三方面工作,为深化改革凝聚共识。

一是专家学者加强理论研究。当前国家建设各领域的实践和改革都在不断推进,需要专家学者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开展系统性的总结和提升,在基础性、应用性等领域进行理论创新,从不同领域的工作实际出发,加大运用力度,提高运用水平,以理论创新指导、推动实践创新;从不同群体的思想实际出发,创新话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阐释,以理论创新凝聚更多改革共识。

二是领导干部加强理论武装。理论修养有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理论学习作为生活习惯,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实践指引,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并以实践成果宣传群众、鼓舞群众,以改革成果惠及群众、凝聚群众。

三是基层群众加强理论宣讲。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动力,只有凝众人之心、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力改革才能事半功倍。要广泛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群众理论宣讲活动,让群众担当理论宣传的主角,把讲台、把话筒交给群众,鼓励引导群众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自我创作,将深奥的“官方话语”翻译成生动的“群众语言”,凝聚群众主动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共识,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破与立,在加强舆论引导中宣传改革成果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进入全媒体、自媒体时代后,媒体市场化程度渐高,大众自主化意识渐浓,单向式、通报式的宣传报道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媒体人必须改变“我的阵地我作主”观念,树立“大家的阵地大家共享”观念,在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从群众需求出发,多反映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举措成果,加强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突破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手段,主动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宣传报道引导力和传播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

一是传播内容再创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内容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活泼,传播即时广泛。要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引导鼓励内容再创作,凝练出一些关键词、核心话,宣传深化改革的时代音符和节奏,传递主流价值观,形成强大向心力。

二是传播形式更创新。日前,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卡通宣传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引爆网络,发布后两天内点击率高过100万次。在宣传改革举措和成果时,可以借鉴卡通、漫画、图解、短视频等各种新颖活泼、轻松幽默的形式,增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是传播互动更多样。发挥传统媒体专业化内容生产的优势,融入新媒体的互动影响力,打造更多大众能参与、可分享的体验活动,形成集原创性、互动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公共话题,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工作新平台,不断扩大改革成果的宣传面。如宣传报道积极推进改革的先进典型时,让先进典型直接参与拍摄微电影,既能激发改革典型和道德模范的正能量,也能增进群众感情共鸣。又如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可以通过微信领票、网上反馈等方法,了解群众对服务内容的真实感受,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再如,就群众普遍关心的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联动推出话题讨论、建议征集,扩大宣传效应,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思想交流,推进改革深化。

思与行,在加速文化引擎中迈开改革步伐

恩格斯说,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在改革实践中,要让每个点、每个面激发活力,通过各方协同联动,激发社会的总体活力。改革没有“标准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拿出勇气、智慧和魄力,先知先觉、先行先试,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上下呼应、点面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核心竞争力,以文化的软性手段,感染、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大幅迈开改革前进的步伐。

一是制定系统完善的规划。发展文化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从总体谋划、制定战略的角度,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既要着眼发展大局,也要切合实际情况,以深入的调研为基础,注重规划的立体性、统筹性、均衡性,找准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抓手,以扎实的举措推动规划的完善和实施。

二是提高资源整合的能力。要跳出资源独占自我循环的框框,在把握资源流动规律、跨领域深层次整合资源上抢占先机,以融合发展推动改革创新。整合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的场地设施、活动项目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商业旅游金融的政策、平台、社会资本等资源,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共同体;突破思维定势,探索通路和渠道,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用柔性、渗透、生态、流动的方式,打造有文化认同和辐射能力的品牌项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是激发市场的活力。改革现有文化民生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在政府保基本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发动支持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建设,创新进一步改善文化民生的供给渠道和评价方法,创新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效能的运作机制和服务方式,在上海,要牢牢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领域开放的契机,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打造要素集聚、原创孵化、版权交易、文化交流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以创新的思路、扎实的步伐,增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部长)

作者:李崟

责任编辑:朱美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