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成果/提案选登201601-以“互联网+”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的建议

提案选登201601-以“互联网+”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的建议

来源:参议处|时间:2016-02-15

近年来,我市努力提升公众的出行体验,从实施一小时内免费换乘到大力建设轨道交通,从优化公交运行线路到依托全国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和唯一在省级区域实施的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工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等重大物联网涉车应用项目,不断提升我市交通建设水平,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智能化基础。但我市交通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实际改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根据201545日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发布的全球拥堵城市排名数据,我市成为该榜中国大陆首位、全球第十二位的“堵城”。

解决公共交通问题,除了硬件建设,更应注重公交优先的全面落实,特别是以“大数据服务”为核心“互联网+”战略必须尽快实施。以高德地图新近发布的我市早高峰“首堵”地段红锦大道为例,该地是双向10车道,还有轨道3号和6号线经过,硬件设施相当不错。但拥堵节点恰恰是沿线公交车站、轻轨站和立交桥。表面看红锦大道全线梗阻是因为私家车添堵,但实际上还在于公共交通对市民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以“互联网+”来落实公交优先,让公交更加方便、快捷、经济,是提高我市公交运营服务水平的着力点。

当前的主要问题:

1.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公交大数据云平台尚未形成。公安、交通、规划、铁路、民航等依托各自的垂直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格式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以保密、成本等种种理由为数据开放、共享设置门槛或障碍,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而滴滴巴士、“互联网+公交快车”等“互联网+”公交运行新模式的经验表明,我市亟需对各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公交大数据平台。

2. 公交大数据服务市民有效性方面的不足。依托大数据的接驳转换体系、公共交通调价机制等尚未建立,等待及换乘时间长、过分拥挤乘坐体验差以及公共交通价格不够亲民等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由于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的数据全面性、使用方便性和服务有效性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实时交通数据流没有通过互联网“+”入到服务系统,使得多数市民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帮助选择出行时机和出行方式。

3.公交运营管理中的大数据运用不够。互联网时代需要公交行业具备较高的数据搜集分析能力,并通过大数据来指导和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比如,根据客流数据,对公交的线路设置、发班模式等进行科学调配,还可在实时监控、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目前我市公交行业在运营和管理中对大数据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方面的大数据运用欠缺。过去,城市交通规划以生产、居住需求为导向,先找地盖楼再被动考虑周边交通出行问题,经常造成交通流无序发展,人为拥堵频繁发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再进行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对现有交通设施的改造升级,同样也需要大数据为支撑。

建议:

1.消除“数据壁垒”,搭建交通云平台。整合部门和行业的数据资源,围绕智慧城市架构,以民众出行需求为导向,强化铁、水、空、公(路)多元交运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与通行信息实时采集互换,尽快形成满足全面支撑一体化智慧城市管理的交通大数据平台。

2.增强公交大数据服务市民的有效性。借鉴“公交都市”、 “微公交”等先进经验,通过公交基础设施信息采集及属性数据梳理,形成覆盖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步行、候车、乘车、换乘四大出行环节的公共交通智慧网络,方便市民利用互联网帮助出行。借助微信、app等方式推广,让市民乐于使用。

3.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调价机制,让公交价格更亲民。

4.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公交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实时监测与发布。加强网上交流反馈,动态收集意见建议。

5. 充分利用大数据帮助提高公交体系规划、建设水平。以大数据为基础,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科学进行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设施的改造升级,避免盲目性。通过智慧城市的云数据分析,抓好无缝衔接工程,实现轨道交通、路面交通、机场、码头等不同类型交通站点间的无缝衔接。

作者:

责任编辑:陈涛
Top